最近几年,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总被拿出来说事,尤其是那些老旧的超级航母,动不动就传出要卖掉当废铁的消息。想想看,一艘排水量上万吨、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家伙,最后居然只值1美分,这事儿听着就挺讽刺的。 美国海军有不少退役的家伙,比如“肯尼迪”号和“小鹰号”号,这两艘在2021年就被海军卖给了拆船公司,每艘只收了1美分。为什么这么贱卖?因为拆解这些核动力或常规动力的巨舰,成本高得吓人,得处理核废料、环保问题啥的,海军自己懒得干,就扔给专业公司。 类似的事不是头一回了,2014年左右,“福莱斯特”级航母也被以1美分的价格处理掉。这些船服役几十年,参加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啥的,现在成了废铁堆里的原料。美媒报道时,总带点惋惜的语气,说这标志着老时代结束了。 航母为什么被贴上“废铁”标签?主要是现代战争变了样。以前,航母是海上霸主,能投射空中力量,控制大片海域。可现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啥的满天飞,一枚导弹就能让航母瘫痪。拿中国东风-26来说,美媒经常提,这家伙射程远、速度快,能直接瞄准航母甲板,把飞行跑道炸个窟窿,航母就没法起降飞机了。 2024年,《国家利益》有篇文章直指,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让大型水面舰艇难以为继。航母太显眼、太慢,躲不开密集导弹攻击。红海冲突里,胡塞武装用廉价无人机和导弹骚扰美军舰队,美海军得用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去拦截几千块钱的无人机,这经济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美国海军现在有11艘航母,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也就6艘左右。维护是个大问题,美国干船坞数量少,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建造新舰速度跟不上退役节奏。军费8000多亿美元,大部分花在海外基地维护上,研发新装备的钱不够用。 2025财年预算里,潜艇采购被砍了,航母编队也面临缩水。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冲突中损失惨重,好几艘大舰被无人机和导弹干掉,这事儿让美媒警醒:大型战舰在不对称战争里太脆弱了。 中国海军的崛起加剧了这种感慨。2025年,中国福建舰已经下水测试,电磁弹射技术成熟,004型核动力航母传闻排水量达12万吨,接近美国福特级。双航母编队穿越第二岛链,辽宁号和山东号同时出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美媒像BBC报道的,说中国航母力量在西太平洋扩张,传统岛链概念快失效了。一艘055型驱逐舰就能前出百海里,对抗美航母编队。中国还在沙漠建航母靶场,测试反舰武器,靶子上弹坑密密麻麻,显示反航母体系很强。
俄罗斯的航母命运更惨,“库兹涅佐夫”号服役40多年,维修费太高,2025年宣布报废,要么卖要么拆。苏联时代遗留的家伙,现在成负担了。这事儿让美媒联想到自己:航母寿命有限,老舰退役快,新舰补不上。 美国的尼米兹级不少都半个世纪了,2026年有艘要报废,拆成废铁。美国海军部长在2024年呼吁建500艘舰队,包括50艘导弹护卫舰和150个无人平台,转向混合舰队模式。意思是,大型航母时代要让位给小型、智能化的东西。 航母历史挺辉煌的,从一战飞机上舰开始,到二战成为主力。二战后,韩战让航母重获新生盛宝策略,英国发明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啥的,美国建了企业号核动力航母。 尼米兹级从1975年起服役,成了冷战符号。可冷战结束,核潜艇抢了风头,航母转为反潜和局部冲突工具。海湾战争、阿富汗,航母发挥大作用,但那是对弱对手。现在面对大国竞争,航母的弱点暴露了。
经济因素也不能忽略。建一艘福特级航母要130亿美元,维护一年几亿。美媒算过账,一枚导弹几百万,就能威胁这巨无霸。胡塞武装在红海用低成本武器,让美军花10亿拦截,却没好办法。 海军司令感慨,激光武器啥时候上舰?体系作战成常态,一艘航母搅乱地区的日子没了。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长赐号货轮卡住,美航母得绕道非洲,部署延误。2023年红海封锁,美军至今没完全突破,这些实例说明海上霸权在衰退。 未来怎么办?美国海军在转向无人化。2025年公布无人水面舰方案,长度60米,排水500吨,便于快速部署。混合舰队理念是,少用人舰,多用无人平台,降低风险。 丽莎·弗兰切蒂作为前海军作战部长,推动这些变革,2024年发布导航计划,聚焦太平洋冲突。她的任期到2025年结束,退役后拿了不少勋章。但变革慢,国会预算争执多,造船业衰退,工人短缺。 中国这边,航母建设根据需求,不搞数量竞赛。福建舰年内服役,三航母时代近了。重点是低小目标防御,无人机、智能化舰艇加入实战。美媒承认,中国船厂产能大,建造速度快,美国落后了。全球看,印度、英国也建航母,但规模小。航母不会消失,但角色变了,从主角变成体系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媒的感慨不是空穴来风。航母从权力象征,到现在被导弹威胁、维护难、经济负担重,庞大战舰时代确实在走下坡路。现实点说,美国还靠航母维持影响力,但长远得适应新规则。海军建设需要协调,多建航母就能称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给美国提了个醒,大家都得面向未来,提升反介入能力,挺进深蓝。
捷希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