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因为进化的目的并不是产生智慧灵菲配资,而是“活着”!
提到进化论,很多人的固有思维是这样的:生命就是从低级到高级,最终一定会进化出智慧物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低级和高级,人类只是以自我为标准来定义的“低级或者高级”物种。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讲,如果非得把地球物种按照低级和高级进行分类的话,唯一的标准就是一开始所讲的:活着,也就是生存。能活下来的物种就是高级的,被淘汰的就是低级的,这种标准简单粗暴!
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超过一亿年,而如果不是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大概率不会灭绝,那么如今统治地球的恐怕还会是恐龙,根本没有人类什么事了,人类压根就不可能出现。
能够统治地球超过一亿年,很好地证明了一点:恐龙已经完全适应了当时地球的环境,当然后来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只能说是恐龙点太背了。
既然恐龙已经如此适应地球环境了,意味着它们活得很好,自然就没有朝着更复杂的方向进化的动力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恐龙完全停止进化了,只是进化的动力有些不足而已。
恐龙统治地球的方式,也是它们的生存原则,其实很简单粗暴,凭借庞大的身躯碾压一切,而恐龙时代的地球大环境是温暖湿润的,食物充沛,恐龙的这种生存方式绝对行得通。
霸王龙看起来虽然很可怕,其实它们的捕食能力并不比如今的老虎狮子更强,但架不住有太多的食草恐龙存在,霸王龙完全没有必要进化出如此强大的捕食能力。
霸王龙几乎不用“动脑子”就能捕获食草恐龙,如此一来,与其把能量提供给大脑进化出智慧,远不如把能量提供给身体其他部位,让自己长得更大。
更何况对于绝大多数物种来讲,智慧更是一种“累赘”,因为智慧就意味着很强大的大脑,而大脑对能量的需求是很高的。以人类为例,人类大脑只占身体的2%,却消耗了大约20%的能量。把这么多的能量提供给大脑,对于恐龙来讲,就更不划算了。
而食草恐龙由于有充沛的食物,也开始疯长,只要它们长得足够大,即便是这样的肉食恐龙也不会轻易冒险捕捉它们,而更可能捕捉一些体型较小的恐龙。
这样的进化方向在食物充沛时当然是没问题的。不过如果遇到环境剧变,食物减少了,很可能就行不通了。庞大的身躯意味着更大的能量需求,在食物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灵菲配资,体型较大的恐龙就可能被饿死。
虽然科学研究表明,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但恐龙灭绝不可能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地球环境经历了剧变,体型庞大的恐龙最先灭绝,暂时幸存下来的恐龙开始朝着体型较小的方向进化。
但是当恐龙体型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遇到它们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竞争对手,哺乳动物。实际上早在恐龙统治时期,哺乳动物就存在了,只不过迫于恐龙的强大统治力,哺乳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
而当恐龙体型变得很小时,哺乳动物就会成为它们的强力竞争者。从生物学上讲,在体型差不多的情况下,哺乳动物的捕食能力要更高。于是大部分恐龙在还没有来得及进化到足够小的时候就灭绝了。而一小部分恐龙继续朝着体型更小的方向进化,只不过不是在陆地,而是在天空,那里没有哺乳动物。
这也是为什么有科学家认为其实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中的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
能够看出,统治地球超过一亿年的恐龙之所以没有进化出智慧,是因为它们完全没有外在的动力,恐龙的生活太安逸了。打个比方,如果给你十个亿,你还会去奋斗吗?大概率不会。可能有人会说:我还会去奋斗,因为我想要100个亿。对于恐龙来讲,10个亿与100个亿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在拥有绝对碾压优势的情况下,即便再进化出智慧也是多余的,因为恐龙对其他物种的碾压优势其实已经是顶峰了,更不要说智慧本身还要消耗如此多的能量了。
而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不是你想怎么进化就能怎么进化,进化只能被动选择,等待大自然的选择。首先要以基因突变为基础,基因突变虽然也会受周围环境影响,但总体来讲是随机的。
也就是说,不要说恐龙没有进化出智慧的动力了,即便有强大的外在动力,如果基因突变不争气,没有突变出智慧基因,也不可能进化出智慧。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讲,进化出超强的逃跑技能和捕食技能才是王道,当拥有了这两项技能智慧,再进化出更多的智慧几乎没有任何用途,远不如把这部分智慧消耗的能量用在让自己的肌肉更发达,奔跑速度更快,更灵活。刚才也讲了,多余的智慧对于物种延续种族没有任何好处,完全是用不起的奢侈品,甚至是累赘。
这也是为什么在自然界我们根本看不到智商很高的动物,动物界的生存法宝有很多,但都不是智慧。当然确实有一些动物很聪明,但它们的智慧在人类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
在人类眼里,猴子很聪明,但你什么时候见过猴子利用智慧战胜过狮子?最后不还是利用自己灵活的身手在树林间来回穿越来逃避狮子的捕捉吗?在漫长的进化史上,或许真的出现过某些猴子想利用智慧战胜狮子,比如说用拿着棍棒对付狮子,但结果很不幸,拿着棍棒的猴子在狮子面前仍旧不堪一击,结果被大自然淘汰了!
从这点上来讲,其实人类是地球上的“另类”,人类进入了进化道路上的“歧途”。从正常逻辑来分析,人类朝着智慧的方向进化,大自然本应该把人类淘汰。事实上,人类在漫长进化道路上,也确实数次走在灭绝的边缘。
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科普文,或者对人类进化史足够了解,就会明白,人类祖先其实有很多“表亲”,甚至如今的猴子和猩猩都是人类的“表亲”,只不过相当久远的表亲。
人类的很多“表亲”在智慧上甚至不亚于人类,比如说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还有更早的中国北京猿人,蓝田人,元谋人等。而几乎所有人类的“表亲”最终都被大自然淘汰了,只有那些不依靠智慧生存的“表亲”最终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大猩猩。大猩猩生存法宝显然不是智慧,而是力量,一个大猩猩能轻松拿捏人类,手撕人类太轻松了!
而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其实也数次差点被大自然淘汰。只能说智人的运气足够好,幸运之神总是会来到智人身边,直立行走之后,解放了双手,非常偶然的机会学会了使用火,使用烤熟的肉更容易消化,也能获取更多的能量,正好可以把能量用在发展大脑上,各种机缘巧合下智人终于挣扎着生存了下来。
接下来,人类的优势慢慢体现出来,凭借碾压性的优势,人类开始制造各种工具,开始分工合作,语言也开始出现了。度过最黑暗的时期之后,人类终于走到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开始统治地球。
很多人认为地球生命是从低级朝着高级进化的,实际上这是误解,所谓的低级和高级只是人类的定义,在大自然眼里无所谓低级和高级。如果非得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唯一的标准就是“生存”,而不是“智慧”。
同时,当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恐龙和人类进行对比时,这种对比无论对于恐龙还是人类,其实都是不公平的。很多人只看到了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史,却对人类之前从灵长类物种到南方古猿的更长进化史视而不见。
恐龙统治的一亿多年,经历了两个“目”,而灵长类其实也是“目”。这里的“目”是生物学术语,比如说人类属于灵长目,哺乳动物纲,纲是比目更大的分类。具体的分类从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也只是属于人属,与目相差两个级别。
恐龙属于蜥臀目和鸟臀目,而人类属于灵长目,用灵长目与恐龙对比才是同一级别的对比。而灵长目拥有大约6500万的历史,与恐龙一亿多年的历史并没有本质区别。
说白了,人类并不是突然就出现了,没有之前更长时间的漫长积累,是不可能进化出智慧的。这就相当于“三个馒头”的故事,之前的灵长目已经吃了“两个馒头”,人类吃了“最后一个馒头”感觉到饱了(进化出智慧),你能说之前的两个馒头是多余的吗?
完!
捷希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